回上方

Lecture 8 進階多物件控制(array)

建國高中特色選修課程 - 物理現象的程式設計與模擬
作者:曾靖夫
日期:2018/7/5


一、NumPy Array(陣列)簡介

在Python預設的程式語言中,有list指令來一次儲存眾多元素,但是並沒有array這種資料型態。「array陣列」是Python的另一個套件NumPy(Numerical Python)中所內含資料型態,不過我們平常用的Visual Python套件裡面就含有NumPy,所以不需要再進行額外的程式安裝。

雖然array同樣是多數據處理的指令,但與list指令相比,它們在電腦的記憶體中儲存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。同學應該還記得之前使用list指令時,其中每一個元素可以是不同的資料型態,因此這些資料在記憶體中的儲存位置是很難以預測的。而array規定每一個元素都必須有相同的資料型態,它們在記憶體上的儲存位置會完全排在一起,因此array的存取速度會比list快非常多!下圖可以具體比較這兩種資料型態其儲存方式的差異:

因為其卓越的運算效能,故NumPy Array被非常廣泛的應用在科學計算中。

一般常和NumPy搭配使用的套件還有很多,這裡簡單列出兩個最常用的,同學可以自行安裝玩玩看:

  1. Matplotlib:可以畫出精美的2維、3維的數據圖和函數圖,畫圖的效果非常類似於Matlab。但重點是Matlab超貴,而Matplotlib免費!
    周莫烦 - Matplotlib 数据可视化神器 Python

  2. Scipy:Scipy是「Scientific Python」的縮寫,內含有解微分、積分、微分方程、傅立葉轉換…等數學的套裝指令,科學運算功能相當強大!


二、NumPy Array的性能測試

以下程式我們使用三種方式來產生數列「02,12,22,32,...,99992」總共100次。在執行結果中,你會發使用array運算速度大約快了約100多倍(每台電腦可能不同,要看性能),如果是更複雜的情況,運算速度一定差更多!

Example 1 : NumPy Array性能測試

from timeit import default_timer as timer import numpy as np #1 先建立空的list再一一擺入元素 start = timer() #計時開始 for x in range(100): #重複做100次 j = [] #產生一個空的list for i in range(10000): j.append(i**2) #將平方數一個個擺入list end = timer() #計時結束 print (end - start) #計算時間差 #2 以list comprehensions方式直接建立平方數list start = timer() #計時開始 for x in range(100): #重複做100次 j=[i**2 for i in range(10000)] #直接建立平方數list end = timer() #計時結束 print (end - start) #計算時間差 #3 直接建立Array start = timer() #計時開始 for x in range(100): #重複做100次 i = np.arange(10000) #建立一個0~9999的Array j = i**2 #將Array裡面的每個元素平方 end = timer() #計時結束 print (end - start) #計算時間差

三、Array的基本運算規則

Array在NumPy中是一個多維度的陣列(稱為ndarray,n-dimensional array),其數據型態擺出來的樣子很像矩陣。如果是一個1維的array,擺出來就是一串數列,看起來和list很像,但事實上它們是不同的資料型態。以下我們提供幾個常見的1維陣列的基本運算範例:

Example 2 : NumPy Array基本運算

import numpy as np # step 1:1維的等差陣列 a = np.arange(0,4.0,0.5) #類似python內建的range,只是輸出是array的資料型態 print (a) #輸出為:[ 0. 0.5 1. 1.5 2. 2.5 3. 3.5] print (type(a)) #輸出為:<class 'numpy.ndarray'> # step 2:修改陣列中的內容 a[0] = 5 #將array a中index為0的元素重新指定數值為5 a[-1] = 100 #將array b中的最後一個元素改成100 print ('array a = ', a) #輸出為:[ 5. 0.5 1. 1.5 2. 2.5 3. 100.] #step 3:先建立list再將轉為array b = np.array(range(10)) #range(10)為list的資料型態,利用array( )指令就可轉換為array print (type(range(10))) #輸出為:<class 'range'> print (type(b)) #輸出為:<class 'numpy.ndarray'> print ('array b = ', b) #輸出為:[0 1 2 3 4 5 6 7 8 9] #step 4:對array中的元素進行運算 c = a[1:-1]**2 #將array中index為1~-1取出來,然後每個元素平方 print (c) #輸出為:[ 0.25 1. 2.25 4. 6.25 9.] d = a[5:]*0.5 #將array中index為5以後的元素取出來,然後每個元素乘0.5 print (d) #輸出為:[1.25 1.5 50.] #step 5:兩個array之間的運算 e = a[:-1] + b[-7:] #將array a和array b的index 0~-1與-7~最後元素取出相加 print (e) #各取出a和b七個元素後相加,請注意取出的個數要一樣多

這裡我們接著介紹2維的array,或者你暫時把它理解為矩陣也沒什麼問題。以下我們給幾個簡單的範例:

Example 3 : 2維的Array

import numpy as np a = np.array([[1, 2], [3, 4]], dtype = float) #建立一個2*2的array,裡面元素型態為float print (a) #印出array a print (type(a)) #印出a的資料型態 print (a.shape) #印出a的形狀,輸出結果為(2,2)

從程式執行的結果會發現a是一個 2×2 的矩陣,在數學上的表示法為:

a=(1234)
下指令a.shape可給出a形狀,得到它是一個2列(row)、2行(column)的矩陣。其內容為,第1個 row 為 (12)、第2個 row 為 (34);第1個 column 為 (13)、第2個 column 為 (24)

除此之外,如果要將這個陣列中的元素更改、取出或做任何運算,則必須知道這個 array 的 index。如果是2維的就會有兩組 index 來表示各個元素的位置。如下圖所示:紅色數字為兩組 index,axis 為 array 預設的軸方向

Example 4 : 2維Array的索引值

import numpy as np a = np.array([[1, 2], [3, 4]], dtype = float) #建立一個2*2的array,裡面元素型態為float print ('the element at 1st row and 1st column = ', a[0][0]) #第1列,第1行 = 1.0 print ('the element at 1st row and 2nd column = ', a[0][1]) #第1列,第2行 = 2.0 print ('the element at 2nd row and 1st column = ', a[1][0]) #第2列,第1行 = 3.0 print ('the element at 2nd row and 2nd column = ', a[1][1]) #第2列,第2行 = 4.0

另外在科學上也常常利用到求和的指令 sum(),就是將矩陣中的元素加總,這常用在求平均值、向量量值、質心或重心位置…等。以下我們作簡單練習:

Example 5 : 2維Array內的元素求和

import numpy as np a = np.array([[1, 2], [3, 4]], dtype = float) #建立一個2*2的array,裡面元素型態為float b = np.sum(a, axis = 0) #將矩陣的元素沿著直的的方向加起來,並以1維array儲存結果 c = np.sum(a, axis = 1) #將矩陣的元素沿著橫的的方向加起來,並以1維array儲存結果 print (b, b.shape) #可得array b為[4. 6.]的1維array,b.shape = (2,) print (c, c.shape) #可得array c為[3. 7.]的1維array,c.shape = (2,)
  • 1維和2維用shape指令取出陣列形狀的差異:

    同學們會發現在這段段程式中,如果有一個1維的array裡面含有N個元素,則該陣列的shape為(N,),這裡的N指的是元素的個數。雖然它看起來和1列N行的矩陣很像,但是它們實際上差了一個維度,1列N行的矩陣是2維的!舉例來說:

    1維5個元素的array為:a = np.array([1, 2, 3, 4, 5]) → a.shape = (5,)
    2維1列N行的矩陣為:b = np.array([[1, 2, 3, 4, 5]]) → b.shape = (1,5)

    同學該可以明顯看出其差異,1維的array只要用1層中括號,而2維的array需要用到兩層中括號。

這裡還有一些常見NumPy內建可以快速製造array的指令們:

Example 6 : Array其他常用內建指令

import numpy as np print (np.zeros((5,3))) #建立shape為(5,3),每個元素都是0的Array print (np.ones((5,3))) #建立shape為(5,3),每個元素都是1的Array print (np.diag([1,2,3])) #建立主對角線元素依序為1,2,3的方陣,shape為(3,3) print (np.random.rand(5,5)) #建立shape為(5,5)的Array,每個元素介於0~1之間均勻隨機產生 print (np.random.randn(5,5)) #建立shape為(5,5)的Array,所有元素的產生呈常態分佈,平均值為0、標準差為1
  • 更多 NumPy Array 的內建指令請參考 NumPy 官方網站:
  1. Array creation routines : 初階的陣列產生與控制指令。

  2. Random sampling : 以陣列產生隨機亂數的各種指令,包含眾多分佈函數。

  3. Linear algebra : 以陣列進行線性代數等矩陣相關的運算指令。

最後我們介紹更進階的用法-array 的維度擴充,例如:將1維 array 擴充成2維、2維擴充為3維。這裡只用到一個簡單的指令叫做「newaxis」,就可以輕易達成這件事。以下我們看看範例程式:

Example 7 : Array的維度擴充 - 1維到2維

import numpy as np a = np.array([1, 2, 3, 4]) #建立1維的array b = a[:, np.newaxis] #意義等同array([[1], [2], [3], [4]]) c = a[np.newaxis, :] #意義等同array([[1, 2, 3, 4]]) print ('array b = ', b, 'shape of b is', b.shape) #印出b和其形狀 print ('array c = ', c, 'shape of c is', c.shape) #印出c和其形狀

以上程式執行之後你會發現,增加一個維度事實上就是多了一層中括號,只是有兩種括的方式。[:, newaxis]是將第一層中括號內的每個元素括起來;而[newaxis, :]是將第一層中括號內的所有元素整個括起來。這就使得原來1維4個元素的array分別變成shape是(4,1)和(1,4)的2維array,示意圖如下:

根據前面的原理,我們試試將array的維度由2維擴充到3維,請執行以下程式碼:

Example 8 : Array的維度擴充 - 2維到3維

import numpy as np d = np.array([[1, 2, 3], [4, 5, 6], [7, 8, 9], [10, 11, 12]]) #建立shape為(5,3)的array e = d[:, np.newaxis] #意義同array([[[1, 2, 3]], [[4, 5, 6]], [[7, 8, 9]], [[10, 11, 12]]]) f = d[np.newaxis, :] #意義同array([[[1, 2, 3], [4, 5, 6], [7, 8, 9], [10, 11, 12]]]) print (d, d.shape) #印出d和其形狀 print (e, e.shape) #印出d[:, newaxis]和其形狀 print (f, f.shape) #印出d[newaxis, :]和其形狀 print (e[1][0][2]) #印出d[:, newaxis]的第2列、第1行、第3排之元素 = 6 print (f[0][1][1]) #印出d[newaxis, :]的第1列、第2行、第2排之元素 = 5

以下我們用圖示來表示3維array的樣子,同學對照立體圖形看會比較具體:

這裡的規則我們從程式碼拆解來看,請切記中括號要一層一層拆下去,每個逗點隔開的就是一個元素,看完一層後再繼續往內。以下舉例說明:

紅色中括號[…],稱為第一層,這裡面放的元素會往axis = 0的方向擺,因此成為第1列、第2列…藍色中括號[…],稱為第二層,這裡面放的元素會往axis = 1的方向擺,故成為第1行、第2行…綠色中括號[…],稱為第三層,這裡面放的元素會往axis = 2的方向擺,故成為第1排、第2排…。所以你可以看出來,d[:, newaxis]會是一個共4列、1行、3排的array。如果是以下情況,原理也相同:

可看出d[newaxis, :]將會是一個共1列、4行、3排的array。同學再對照上一頁的立體圖形,概念上將會清楚很多!

如果繼續往更高維度探討,可能很容易超出人腦的想像空間,因為我們活在3維空間。但是電腦不會,因為他只要一層一層作中括號下去就好了!
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trin.cam.ac.uk/library/

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再想一下,例如你在圖書館裡也會看到類似的結構,如上圖。接著下個維度可能是「第X區」,再來是「第X樓」,再來是「第X棟」,只是我們不可能一直命名下去,同學腦海中記得這種一層一層的觀念即可!


四、重繩的靜力平衡問題

模擬一條有質量的重繩,作法是將繩子切成許多帶有質量的小球,然後小球與小球之間用高彈性係數的彈簧連接,而小球的位置、彈簧的位置與軸方向這裡將用 array 來計算。在靜力平衡中有一個著名的懸鍊線問題,就是將繩子的兩端吊著,中間部份的繩子自然垂下,範例程式如下:

Example 9 : 懸練線問題

from vpython import* import numpy as np N = 50 #質點個數 g = 9.8 #重力加速度 size, m, k, d = 0.016, 0.1/N, N*1000.0, 2.0/N #球大小、質點質量、各力常數、間距 t, dt = 0, 0.0001 #初始時間、時間間隔 scene = canvas(width=1200, height = 600, center = vector(d*N/2.0*0.9, 0, 0)) balls = [sphere(radius=size, color=color.yellow) for i in range(N)] springs = [helix(radius = size/2.0, thickness = size/5.0) for i in range(N-1)] ball_pos, ball_v, ball_g = np.zeros((N, 3)), np.zeros((N,3)), np.zeros((N,3)) #以array建立初位置、初速度、重力加速度,全為0的N列3行的陣列 for i in range(N): ball_pos[i][0] = d*i*0.9 #將球沿x方向的初位置,沿axis=0擺入pos array,並使兩端點距離為0.9倍繩子全長 ball_g[i][1] = -g #將重力加速度陣列的第2行改為-9.8,表示每個球在y方向受到的重力場 while True: rate(1/dt) t += dt #計時器 spring_axis = ball_pos[1:] - ball_pos[:-1] #每個彈簧的軸方向 b = np.sum(spring_axis**2, axis = 1)**0.5 #每個彈簧的長度 spring_axis_unit = spring_axis / b[:, np.newaxis] #每個彈簧軸方向的單位向量 fs = - k * (spring_axis - d*spring_axis_unit) #每個彈簧的作用力 fs[b<=d] = 0 #彈簧長度小於原長設為零,表示繩子的鬆弛狀態 ball_v[1:-1] += (fs[:-1] - fs[1:])/m*dt + ball_g[1:-1]*dt - 5.0*ball_v[1:-1]*dt #計算第二個~倒數第二個球的速度 ball_pos += ball_v *dt #計算球的位置 for i in range(N): #畫球 balls[i].pos = vector(ball_pos[i][0], ball_pos[i][1], ball_pos[i][2]) for i in range(N-1): #畫彈簧 springs[i].pos = balls[i].pos springs[i].axis = balls[i+1].pos - balls[i].pos

以下我們詳細說明 Example 9 懸練線程式的細節:

首先是,行數#12,先了建立描述初始狀態的array:

ball_pos, ball_v, ball_g = zeros((N, 3)), zeros((N,3)), zeros((N,3))

球的初位置、初速度和重力加速度都用先用一個N列3行元素都是0的陣列來建立存取空間,示意圖如下:

你會發現只要用一個array就可以將所有球的三個分量一次描述清楚。

行數#15~17,將球的初位置沿著 x 方向擺,並將每顆球受到的重力場設定在 y 方向:

for i in range(N): ball_pos[i][0] = i * d * 0.9 ball_g[i][1] = -g

這裡的,數字0.9是將繩子最兩端的球距離設定成0.9倍的繩子原長,這樣在程式執行後比較看得出來繩子受重力下垂的樣子。

行數#22,這裡一口氣計算了每個彈簧的軸方向:

spring_axis = ball_pos[1:] - ball_pos[:-1]

這裡分兩部份取出前49與後49個球:

  1. ball_pos[1:]:取出index = 1到最後一個球的位置,如上圖,即第2~50個質點,共49個質點。
  2. ball_pos[:-1]:取出index = 0到最後一個的前一個球的位置,即第1~49個質點,共49個質點。

以下我們用圖形擺起來看看這兩個指令的實際功能:

ball_pos[1:]和ball_pos[:-1]都是一個(N-1)×3的array,相減後結果如下:

看到這裡你會發現,這是array指令發揮的超高效率,我們只透過極為簡單的陣列減法,就一口氣算出所有彈簧的軸方向,當然幾乎等同於得到所有彈簧的彈力了。

行數#23,算出每個彈簧的長度(純量):

b = np.sum(spring_axis**2, axis = 1)**0.5

這裡的spring_axis**2是將spring_axis這個array裡的所有元素平方

故sum(spring_axis**2, axis = 1)**0.5之輸出結果為:b = array([L1, L2, L3, …, LN-1]),再次強調這是1維N-1個元素的陣列!

行數#24:求每個彈簧軸方向的單位向量:

spring_axis_unit = spring_axis / b[:, np.newaxis]

這裡的b[:, np.newaxis] = array([[L1], [L2], [L3], …, [LN-1]]),變成一個(N-1)×1的array,才能和spring_axis這個(N-1)×3的array相除。運算細節如下

行數#25:計算每一個彈簧的作用力:

fs = - k*(spring_axis - d*spring_axis_unit)

fs 陣列的每一列都是彈力係數 k 乘上彈簧的伸長向量,故可以同時給出每個彈力的大小和方向,該陣列的每i列代表的就是第i個彈簧作用在第 i+1 個球的彈力向量,負號表示第 i+1 個球受力方向和伸長向量方向相反。

行數#26:當彈簧的伸長量小於原長時設定彈力數值為零:

fs[b<=d] = 0

這是比較沒彈性的繩子模擬(拉緊不易伸長,鬆弛就軟掉),故繩子拉緊的狀態彈力係數k很大,因此伸長量並不明顯。但是繩子鬆弛的時候,應該會軟趴趴的,故此時的繩張力幾乎為零!

為了更了解這個指令的應用,同學可執行下列程式練習:

import numpy as np
a = np.array([3, 5, 2, 4, 1])
print ('a = ', a, ', the elements of a>2 = ', a>2)
b = np.array([[1, 2, 3],[4, 5, 6],[7, 8, 9],[10, 11, 12],[13, 14, 15]])
b[a>2] = 0        #若a>2中的i個元素為True,則以0取代b陣列的第i列
print ('b = ', b)

行數#28:每個球所受彈力產生的加速度:

ball_v[1:-1] += (fs[:-1] - fs[1:])/m*dt

這裡只需要處理第2個到第49個球,因為繩子兩端固定不動,端點速度在初始條件就已經設為零。每個球受的彈力分析請看下圖:

每一條彈簧會對兩端的質點施力,其大小相等方向向反。前面的 fs 陣列計算出來的彈力指的是上圖中的紅色作用力,所以 -fs 就是彈簧作用在另一端質點的作用力,如上圖中的綠色作用力。

課堂作業 8-1

在剛才的懸練線程式中雖然我們用了 array 來運算,但你會發現運算速度並沒有顯著提昇,主要是因為畫圖的物件數還是太多。事實上我們不需要每一個迴圈都更新畫面,例如我們可以每執行50個迴圈畫一張圖,就可以讓圖形呈現十分順暢,而對於人眼來說時間的精細度也是夠的。最後請用 arrow 繪製懸練線的受力分析,對照正課學過的靜力平衡觀念,分析此模擬的正確性。

  • 提示:
  1. 設定畫面更新頻率:如 Lecture 1 和 Lecture 2 說明過的畫圖技巧,你可以在迴圈中做如下設定:

    ...
    while Ture:
    ...
    T = t % (50*dt)                  #用餘數除法定出要更新圖形的時間點,每50個迴圈會歸零一次
    if T + dt >50*dt and T < 50*dt:  #在T被歸零前的那瞬間更新畫面圖形
        畫圖的指令...
        ...
        ...
    
  2. 為測試array的性能,請將質點數目增加到100個。

  3. 改變球的擺放位置:

    for i in range(N):
        ball_pos[i][0] = ...	#每個球的初始擺放x座標
        ball_pos[i][1] = ...	#每個球的初始擺放y座標
    

    為了使兩端高度不同,這些質點一開始排起來是擺斜的!

  4. 如果你覺得一堆球和彈簧會讓畫面看起來比較雜亂,可以刪掉全部畫球和畫彈簧的指令,以曲線物件「curve」來取代。在程式中你可以做如下設定:

    ...
    c = curve([vector(..., ..., ...) for i in range(N)], radius = r) 
    #畫曲線描點,並給定初始狀態每個點的初位置
    
    while True:
    ...
    for i in range(N):
        c.modify(i, pos=vector(ball_pos[i][0],ball_pos[i][1],ball_pos[i][2]))
    #在迴圈中用modify更改每個質點的位置,事實上就是將ball_pos的資料抓進來即可
    
  5. 兩端點的繩張力:產生兩個 arrow 將第一根與最後一根彈簧的彈力指定為 arrow.axis ,並將 arrow.pos 設定在兩個端點的球上,即可描繪出懸練線端點的受力情形。

  6. 繩子所受重力:利用重心公式,以 sum 指令計算出繩子的重心位置,此為重力的作用點,而重力的量值為所有質點的重量和。最後產生 arrow 將 arrow.pos 指定給重心,arrow.axis 指定給所有質點的重力和。

  7. 畫輔助線:請將兩個繩張力與重力箭頭的軸方向延伸,以 cylinder 畫出細線,並觀察這這三個箭頭的延伸是否交於一點。這即是課堂上學過的「不平行三力平衡必共點」!

課堂作業 8-2

將繩子沿水平方向拉直,然後將其中一端點釋放,並讓繩子上每個質點都受到空氣阻力,請觀察繩子的擺動情形。

  • 提示:
    這裡只要使最後一個質點不固定,讓它受到受到最後一個彈簧的彈力和該質點重力作用即可盪下!

進階作業 8

同學可以欣賞以下影片,請從懸練線的程式出發,改寫成軟質的重彈簧系統。將彈簧在均勻重力場中吊起,並使它受到空氣阻力作用而慢慢呈現靜止狀態,然後突然將上端釋放,你將觀察到彈簧的下端幾乎保持靜止,請模擬此現象。

圖片來源:[Awesome HD Slinky Slow-Mo, Veritasium]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iyMuHuCFo4

提示:請由範例程式 Example 9 改寫

  1. 留下畫彈簧的指令,設每個彈簧的圈數「coils」為1圈,然後刪掉所有畫球的指令,電腦仍有計算球的運動,只是不畫出球。

  2. 請在最上面的參數設定,設定彈簧的線條的粗細 springs.thickness = thick = size/5,然後將球與球之間的初始間距(即每個小彈簧原長)設定成 d = thick,彈力係數設定軟一些,例如:k = N * 0.5。

  3. 請讓每個質點都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,否則彈簧系統垂下後會一直振動停不下來。當彈簧保持靜止不動之後,再將最上端的第一個球釋放。

  4. 使用條件判斷釋放第一個球,釋放後將空氣阻力關掉。請在迴圈中設定釋放的時間點T0,釋放後代表球1不再固定,將受到它下面彈簧1、重力與空氣阻力的作用,可參考以下寫法:

    if t > T0: #設定釋放時機點,t < T0前球1不動,之後球1也受力落下
        damp = 0		#掉落後關掉空氣阻力,模擬彈簧在真空環境落下
        ball[0] += ... 	#請寫入球1釋放後的受力,使球1開始運動
    
  5. 釋放後請設定彈簧每一圈之間的碰撞為完全非彈性碰撞:
    計算每一個圈圈的距離,其實就是球和球之間的距離,請在while迴圈中利用for迴圈算過每個球之間的距離,當球和球間距小於彈簧原長瞬間,使球發生完全非彈性碰撞(碰撞後兩者具有相同速度),寫法如下:

    for j in arange(N-1): #由第1根彈簧算到最個最後1根,個數比球少1個
        if (ball_pos[j][1] - ball_pos[j+1][1]) <= d:  #球和球間距小於彈簧原長
            ball_v[j] = ball_v[j+1] = (ball_v[j] + ball_v[j+1])/2  #碰撞後速度
            ball_pos[j+1][1] = ball_pos[j][1] - d                  #碰撞後球的間距
    

    這段程式用到了完全非彈性碰撞的公式,假設今天有兩個球質量各為 m1m2,碰撞後完全黏在一起,稱之為完全非彈性碰撞,碰撞完後的速度為 vC=m1v1+m2v2m1+m2

  6. 運動分析:請畫出整條彈簧的質心與彈簧末端(最後一個球)的v-t圖
    質心位置公式:rC=m1r1+m2r2+...+mNrNm1+m2+...+mN,請用此公式,在迴圈中算出每一時刻的質心位置。因為這裡每個質點質量都相同,程式中可寫為:

    ball_cm = sum(ball_pos, axis = 0)/N  #這是個1維3個元素的array
    

    這3個元素分別是質心的x、y、z三個方向的座標位置,質心速度同理。

  7. 程式的正確性說明:如果整條彈簧在無空氣阻力的情況下釋放,則彈簧質心的v-t圖應為一條的斜直線,而且斜率的大小恰為重力加速度g。同學們可以參考如下執行畫面:

  1. 執行結果:質心運動為非常完美的等加速度運動(綠色直線),而彈簧的尾端在彈簧完全縮起來之前,幾乎是靜止的(紅色曲線)!另外,物件視窗繪圖請自行調整到適當比例大小,力學要照真實的機制,但繪圖可以不用照真實比例,比如說彈簧的粗細可以粗一點,以免在螢幕上彈簧細到幾乎快看不到。


本單元課程自2018.7.1日起已被瀏覽 4121